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最好的,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图片

妈妈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人,她出生于1950年,象那个年代所有的人一样,她度过灾慌,忍受过饥饿。但好在妈妈出生在一个有爱的大家庭里。姥姥一生孕育了7个孩子,妈妈是姥姥家的老幺,也是姥姥家唯一的一个女儿,在妈妈上面先后夭折了两个哥哥,可想而知,当妈妈出生后坚强地活了下来,对于连着经受了两个小儿都在四五岁大的年龄相继离去的姥姥而言,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欣慰。以前听妈妈说起这些往事的时候,总感觉象是在听老一辈们的故事,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感触,而今自己做了妈妈且已过了不惑之年,再回想起这些,总能深深地体味到彼时姥姥的心情。

妈妈年少时

作为家里的老幺和唯一的女孩,小时候的妈妈其实是被疼爱着长大的。她经常会对我说起她小时候的事情,上学期间正是大饥饿的年代。每天上学,二舅都会在她书包里给她放一块花生饼。现在的年代我们会不理解,感觉那个东西简直难以下咽。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每天都能啃上这么一块香喷喷的花生饼,那也是一种奢侈。放学后,妈妈会象她所有的小伙伴们一样去挖野菜。就这样在姥姥和舅舅们的呵护下,妈妈上了六七年的学。然后就到了生产队大集体时代。

决定妈妈命运的两次选择

在那个年代里,妈妈人生中出现了第一次能改变命运的抉择。一个是滑石厂招工,一个是在生产队挣工分。那时候,姥爷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以前,需要人照顾,姥姥是小脚,有很多事情不方便,大舅、二舅都已经成家,三舅参军,军队转业后直接去了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四舅在外地求学。去滑石厂就可以成为工人,那时候当一名工人就意味着从此以后就端上了国家的铁饭碗,这是很多人做梦都想去的。但是唯一不尽如人意的一点就是滑石厂距离姥姥家有三四十里地的路,如果去滑石厂上班,就得离开家在厂里常住。

现在想想三四十里路有什么大不了的,又不是永远不能回家,但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三四十里已经是很远了。为了方便照顾姥姥姥爷,最终妈妈选择留在了村里,去生产队开始挣工分,后来因为在当时她也算是村里的文化人,各个队缺少专业的老师,妈妈又听从生产队的安排,在自己村的小学当了一名老师,相对来说能轻松些。

结婚以后的妈妈

妈妈和爸爸是同村,奶奶一家原先是地主,到了奶奶那一辈,又归到了贫农类里,但相对来说,奶奶家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奶奶的姐姐在东北,好象过得很好,时常会往家寄钱寄东西,爷爷在烟台的印刷厂上班。奶奶因为要照顾她的父母,所以留在村里一边照顾着老人,一边把她的五个子女养育大。爸爸妈妈也算是彼此知根知底,两个人很自然地结了婚,也就在那一年姥爷去世了。后来,因为当老师挣工分太少,妈妈也离开了教师的岗位。再后来,结婚、生育,和许许多多普通的农村女孩子一样,妈妈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在那个羞于谈情说爱的年代里,我不知道父母之间有没有过爱情,但两个人却给了我们姐弟四人一个虽然不富裕但还算温馨的家。

应该说妈妈的一生比较辛苦。爸爸有多年的气管谈,一到冬天就会犯病。冬天农村的家里格外冷,我记得那时候经常看到爸爸咳得目赤耳红,喘不上气来。记得那时候,家里有好吃的一定会留给爸爸,所以我们姐弟几个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要多照顾爸爸。爸爸年轻的时候跟着别人出去打过几年的工,他虽然体格不是很健壮,但人很聪明,善于琢磨,会很多技术活,象瓦工、打铁、家里日常用品的维修等等,这些活计爸爸都会。

搬家

在我七岁以前,我们一家人生活在海阳,那里是奶奶的老家。那时候父母都还年轻,日子过得不算太好但在村里也说得过去。妈妈是一个很勤劳很能干也肯下力的人,年轻时爸爸出去打工,妈妈一个人在家里照料着农田里的活计、还有我们姐妹三人,农闲时还会和同村的一个大姑一起绣花,贴补点家用。父母都是心善的人,村里谁家有难,只要找到他们,他们一定会很慷慨地拿出大部分去帮助人家。家里有客人来,他们更是一定会拿出他们所能拿出的最好的东西去招待人家。

父母有一句话到现在我还记得:宁肯自己省省也不能亏待了人家。一直以来,这句话都对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也是始终这样要求着自己。也就是近几年,我慢慢意识到,父母这种宁肯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别人的观念是多么荒谬。是啊,为人处事时我们是要顾忌别人的感受,但同时也要让自己舒坦啊。一个不顾及自己只想着去照顾别人的人,那内心得积攒下多少的委屈啊!

我我是家里出生的第三个女孩,上面有两个姐姐,爸爸一直盼望着家里能有个男孩,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想法,更因为在农村有了男孩就意味着家里有了劳力,有了劳力就可以养儿防老,同时也不会受人欺负。所以在我两岁那年,又有了弟弟。我七岁那年,我们和大伯一家因为爷爷想开印刷厂的提议,全家搬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老家,也就是莱西。虽然后来开印刷厂的提议并没有变成现实,但从此以后一家人就在莱西扎根落户,搬到莱西后,开始了包干到户,来了之后家里又是盖房装修又要适应平地的农作,再加上那时候我们姐弟们都陆续长大,家里的各种开销多了起来。

就这样父母一边置备各种生产生活用品,一边辛苦种地养活着一家老小。那时候生活很拮据,记得刚搬家过来那年,大姐在街上看到人家吃包子,馋得回家和妈妈说。妈妈就用白面掺着玉米面给我们包了一顿包子。在别人家已经吃上白面馒头的时候,我们还是以玉米面饼子和地瓜为主,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将近两年。

后来日子慢慢地好了起来,但父母依然很辛苦。因为要供给四个孩子上学,一家六口人的吃穿用度,对于以种地为生的父母来说很不容易。搬家过来后,父母养过蚕,种过甜瓜、苹果、打过铁、换过挂面,为了给儿女们一个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也在尝试各种方法,寻找各种机会,做着他们当下所能做到的一切努力。

生活的拮据,让爸爸的气管炎越发严重了。后来记不清具体是哪年了,妈妈打听到一个治气管炎的偏方,一直给爸爸拿药吃了将近两三年,爸爸因为摄入激素过多,又得了股骨头坏死,从此家里的力气活基本上都落在了妈妈的身上。至今我都能记得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100多斤重的麦子去镇上卖的情景,从我们村到镇上有一个大上坡,即便现在我有时回老家,每次从那走的时候还会想起妈妈载着100多斤重的东西吃力地爬坡的样子。是啊,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家里总要有一个人担起重担,感谢我坚强乐观的妈妈,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而是言传身教,教会了我乐观和坚持。

1996年,我中专毕业。那时父亲的股骨头坏死在济南一家医院医治,我记得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一个月能挣500多块,二姐在烟台打工一个月大约能挣八九百,我们两个人每个月除了留出自己基本的开销外,工资的大部分都用来给爸爸买药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四年,爸爸的腿算是治好了,但要靠平时的养活,重活是坚决不能碰的,但全家总算是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光。从此以后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在这艰难的几年中,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都不能释怀的事情。

一个周末,我回家,那是吃晚饭的时间,村里我叫他爷爷的老支书带着他已经成家多年的二儿子来我们家,进门后就开始赔礼道歉,从他们断断续续的谈话中我知道了事情的大体经过:因为天旱,都在抢水浇地。妈妈也参与到抢水的队伍中,在抢水期间和这家的二儿子发生了冲突,这个丧尽天良的家伙竟然打了妈妈一巴掌,又把妈妈推倒在地。当得知妈妈被打时,我气得浑身发抖,真想起身狠狠地还击,给这个不知廉耻的家伙几个巴掌才能解恨。

我激动地说了他几句,就被爸爸呵斥,被他批评:大人说话,轮不到小孩子插嘴。现在想起来,我还在为自己当时的懦弱而后悔,是啊,那时候的我都已经参加工作好几年了,早就不是什么小孩子了,我完全可以不用听爸爸的,为什么当时不结结实实地给那个家伙几个巴掌呢?让他也尝尝被人掌掴的滋味。也许彼时爸爸的呵斥正应了我内心深处的胆怯吧,所以我才会真的就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任由心里翻江倒海,五味杂陈。现在想想,当时被打的妈妈心里得有多么难过啊,曾经那么要强的她,那一刻却只能无助而又无奈地坐在地上,看着那个家伙丑陋的嘴脸,为了生活,硬逼着自己咽下这个苦水。

事情过后,妈妈和同村一个很要好的婶婶说起这件事,还是泪水连连。即使是现在,有时候回老家看到那个家伙,我从来不会去主动和他打招呼,是的,内心里有一种报复的想法:是的,我就是要让你每看到我们一次,就遭受一次良心上的谴责!只是,这样的家伙,还有良心吗?

爸爸走了,只剩下了妈妈一个人

从2007年开始,爸爸的气管炎越发严重了,后来发展成肺气肿。从最开始的一年住两三次院到后来成为医院的常客,一直到2010年,爸爸平静地离开了我们。

爸爸走了以后,我在家里陪着妈妈住了一天,然后就回单位忙工作。后来在姜山上班,单位的一个女同事因为父亲去世要请假回家陪妈妈,那时候我突然想起爸爸走后的那几天,我从来没有去想过:妈妈一个人在家里会不会害怕、会不会孤单这些问题,现在想想那时候的自己是一个多么粗心的人。表面上看我是粗心,其实回过头来想想,那时候的自己活得太匆忙了,好像一直都在忙那些我头脑里认为的应该去做的事情,而很少停下来真正地关照一下自己的内心。因为这些应该不应该的标准太重要了,重要的程度高于了我自己,所以好像这三四十年来,对我来说,工作永远是第一等重要的,我和家人只能排在第二。因为我不会温柔体贴地对待自己,所以我也不会去贴心地对待别人。

爸爸走后,就剩下了妈妈一个人。她在老家待了不到半年,第二年春天因为小侄女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于是妈妈带着她来到了城里弟弟家,从此以后就开始了她为我和弟弟两家操劳的日了。

如今的妈妈

在妈妈67岁那年,我生下了二宝,妈妈在我们家帮着我把二宝带到了三周岁。在她70岁那年,我的小侄子出生了。于是身体还算硬朗的老妈还没来得及退休又光荣上岗了。老妈在我们家的那几年,我感觉自己特别轻松。因为在能干的妈妈面前,我可以不用长大,永远只做个孩子。家里厨房里的一切事情都由妈妈料理得利利索索,其他的大事小情她也会时常提醒我,孩子交给她带,我们一点心都不用操,可以安心无忧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我想,也正是因为那几年有老妈在我们家里帮忙,所以我才能无惧地接下办公室这块业务。家里有一个能干的老人是子女们的福气,想想有多少老人,别说是70岁,就是60岁,都感觉自己年龄大了,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干,但是在儿女身上,妈妈从来没有这样矫情过,总是尽心尽力。

想想这么多年来,妈妈其实是很辛劳的。我们小的时候,既要操心我们姐弟四人的教育,又要疲于劳作挣钱;等我们慢慢地长大了,爸爸的身体越发不好,她又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如今我也是为人妻为人母,越发能体会到妈妈的艰辛,作为一个妻子,她并没有享受过太多丈夫的呵护,虽然在心理上她一直把爸爸当作她的主心骨,但在实际行动上,扛起这个家庭的重担,为家里遮风挡雨的却是她;在子女身上,也是操劳。

大姐初中没有毕业就不上学,怎么逼也不回去,后来直接到烟台去投奔爷爷打工;二姐从小就很聪明,是最被爸爸妈妈看好的一个孩子,初中时复习了一年,也没有考上高中;反而是我这个老实巴交的老三,最终靠学习跳出了农门;弟弟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娃,最终上了个职高……从世俗的角度看,子女们并没有太大的出息,但好在现在各家都还过得比较幸福。不管是我们姐弟四人,还是三个女婿和一个儿媳妇,对她都很孝顺,所以提起她的孩子们,妈妈还是感觉很欣慰的。

如今妈妈老了,虽说是跟着我们到了城里,但她的一颗心仍然牵挂着她那在农村的四间小瓦房。周末一得空,就要回去看一看。前一阵又想回家整理门窗、顶棚、墙皮等,期初我和弟弟都不赞成她这个做法,认为以后又不能回去住,为什么还要收拾?没必要往老房子上扔钱。其实静下心来想想,老房子再破再旧,那也是她的家啊。那儿才是属于她自己的地方,有她的青春、她的爱情和她大半辈子的记忆。跟着我们一起住,表面上看好象是享福的,但她的心里并不轻松,毕竟不是在自己的家里。只有在自己的地盘上,她的心才是放松的,象她说的那样,在自己家里舒舒坦坦,爱咋地咋地。是啊,花几个钱就能让她买个舒坦,为什么不支持她呢?

今天是妈妈73岁的生日,豁达的妈妈并没有象许多老人那样,把73岁当成了一个坎。在她看来,这个年龄跟以往的任何一年都一样。作为妈妈的女儿,唯愿我的妈妈此后余生幸福、安康!也祝愿天下所有的母亲们幸福安康!

(0)
上一篇 2023年2月9日 上午10:06
下一篇 2023年2月9日 上午10:14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